如何才能在事业单位面试中“能说会道”?

来源: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6-11-07 11:12:31
   对于很多参加事业单位考试的人来说,进入面试后,很快喜悦就被恐惧冲淡了。大家害怕的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当众发言”!不论是为数不多的应届毕业生,还是占大比重、至少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往届生来说,都不敢想象自己坐在考场上时的模样。其实大家都是通病,就是没有真正领会“当众发言”的精髓。此精髓其实并不难懂,也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及要求,在此我们给大家几点建议:
 
    其一,口语表达是一个大系统,体态语言不可或缺。当人们通过语言将思维表达出来时,会自觉不自觉的通过眼睛、面部表情、手势等态势语言去表达与有声语言一致的思想。而面试的时候也是一样,考生在说话时不能只是发出声音,还应该有相应的态势语言相配合,比如眼睛、面部表情和适当的手势。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被听者接受。
 
    其二,注重整体效果,而不拘泥于某一句话的得失。我们知道,口语表达载体之一便是声音,这就决定了口语本身的短暂性。据国外心理专家测试,讲说者在口语表达过程的连续语流中的某一句话停留在听者记忆里的时间顶多11秒钟,接着就会被语流中的新的语言刺激所代替。因此,听者对于说者表达的评价不会是某句话的好坏,而是注重口语表达的全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特别是那些初学面试的人,大家大可不必对某句话的对错、表达的好坏而“耿耿于怀”,忐忑不安,耽误了后面的表达。也许听者已经忘了,甚至连听都没听出来。
 
    其三,边说边想,边想边说。思维语言迅速地外化为口头语言,理论上讲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即言出于思;而实际情况是思维语言和口头语言几乎是同步的。讲说者在表达过程中一般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将活跃但有可能杂乱无序的思维尽可能地编排成比较合乎规范的口头语言。
 
    其四,一切都在变化中。口语表达是说者和听者需要在现实语言环境中共同完成的过程。这个现实语言的环境和过程有特定成分,更有变化因素。特定的成分就是面试的固有因素,比如考场布置、人员比例、面试流程等,但面试特别强调讲说者的临场机变性,即现场的反应能力,也要求进入面试的人着力培养这种能力。即便是准备好的考生,也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千万要保持口语表达的现场真实性,切不可将鲜活的口语表达变成毫无生气的念稿或死板的背诵。
 
    语言表达是社会这个大交际网中的基本媒介,更是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现今事业单位各部门,也非常重视此能力。而基于笔试后的面试,就是要考察考生现场表达的能力。在高压的考场上,大家要条理清晰,明白无误的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考官,并且最好形成与考官的共鸣,高分就是你的了。因此,考生要着重准备和磨练自身的临场表达能力,灵活应对考场,能说会道才能赢得考试。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