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真题参考答案
来源: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6-12-23 15:36:38
2014年3月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
《综台应用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
(1)对国家来说: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激发经济活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社会来说: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能够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财政收入和劳动者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3)对市场来说: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激活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丰富市场主体;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1)建立和健全维护非公有制职工合法权益的制度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职工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制。
(2)加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力度。建立专项整治长效机制,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
(3)完善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拖欠工资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4)对非公有制企业主进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培训,规范用工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5)对职工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律维权意识和能力。
(6)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经验,提高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案例二】
1.(1)慈善机构自身:①内部管理不规范。慈善机构内部管理缺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②财务不透明。慈善机构捐款数额、捐款流向未及时公开。③队伍素质有待提升。④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2)政府:①管理不到位。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监督管理存在缺陷,缺乏制度规范。②监督渠道不健全。政府未能建立多元化监督渠道,缺乏公众监督;③惩处力度不够。政府对慈善机构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较轻。
(3)社会:①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误导公众;②社会公众缺乏理性判断和思考。
2.(1)建立健全慈善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慈善机构规范运营;
(2)建立慈善机构财务公示、公开制度,确保善款专款专用;
(3)完善慈善行业的自律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强对慈善机构内部运作及管理的监督;
(4)提高慈善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5)加大对慈善机构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6)学习发达国家慈善行业管理及运作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慈善行业的公信力;
(7)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专业意识,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杜绝不实报道。
(8)倡导社会公众理性判断和思考。
二、文书改错题
1.标题里文种错误,应该将“通告”改为“通知”。
2.发文字号不加“第”字,应将“第”字直接删除。
3.在主送机关里,“各区档案局”和“市直属各单位”之间应该用“,”隔开,因此将“、”改为“,”。
4.“各部门务必2014年6月30日前”出现语法错误,应该将“务必”改为“务必于”。
5.将时间要求中“××市2013年度文书档案备案登记表”引号改为书名号,即《××市2013年度文书档案备案登记表》。
6.将“(1)(2)(3)”分别改为“(一)(二)(三)”。
7.将“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加括号“( )”,放在书名号后面。
8.发文机关署名错误,删去“××市档案局办公室”中的“办公室”三个字。
9.成文日期错误,应将“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日”改为“2014年1月20日”。
10.“附件”正确的位置应该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两字。
三、作文题
岂能让雾霾成为中国“硬伤”?
2013年年初,长时间的雾霾席卷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北至北京、河北,南至四川……多地空气显示“重度污染”,部分测量值突破上限。而到2013年年底,又有多达25个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首都北京作为雾霾重灾区常常见诸报端,与此同时,南京、石家庄、成都、武汉等地也因雾霾而导致污染指数频频“爆表”。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的“拦路虎”。
雾霾的肆意横行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伦敦就曾因雾霾不绝而被称为“雾都”。虽然其背后均有一定的自然和气候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却是长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整个生态自净系统不堪重负。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长期依法从严治理,才是雾霾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治“硬伤”需从“头脑”开始,治理雾霾的前提是转变观念。传统的发展观念是以经济发展甚至是仅用GDP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其最终都是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雾霾之害一旦形成,想要彻底解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为实现APEC蓝,不仅需要北京放假、限行,还需要天津、河北等周边省市项目停工、工厂停产。伦敦当年也是历经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持续大量投入才扭转了污染常态化的局面。因而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健康为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将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才能避免走错路。
治“硬伤”需借“手脚”使力,治理雾霾的关键是建章立制。“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治理雾霾不能靠“一阵风”或者领导的“心血来潮”,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提供强制保障才是长久之计。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饱受雾霾污染之苦时,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之后又不断完善国家的整个法制体系,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其最终效果是,到1980年伦敦的雾日降到了平均每年5天,从而彻底摆脱了“雾都”的坏名声。目前,我国为控制大气污染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很多地方近年来纷纷出台号称“史上最严”的条例或实施细则,但是因为缺少制度上的相应配合措施和安排,很多关于污染控制的法律条文都流于形式。只有不断健全法律与制度,加强实施力度,方可真正治理雾霾。
治“硬伤”需为“眼前”服务,治理雾霾的核心是从严防控。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做到兼顾预防和控制,“两条腿走路”。转变观念是前提,建章立制是关键,但如果有了观念不行动,有了法律不严格执行,也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从严防控,最重要的是从严抓整改,控制污染源,对症下药。当前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矿企业废气排放、城市扬尘、车辆尾气及冬天供暖带来废气等。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整治,比如要治理城市扬尘问题,需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借助科技创新推进绿色施工;要治理汽车尾气,应做到“堵疏结合”,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
“雾霾猛于虎”。以雾霾为代表的空气污染问题,是过去不科学的发展理念、不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面对这一“硬伤”,我们不能畏缩后退,更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试想,当专业口罩乃至防毒面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时,当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只能出现在梦境里时,当我们无法告诉下一代晴朗怡人的日子是怎样的光景时,人们是否会扪心自问:“我们过去到底做了什么?我们现在又应该做些什么!”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