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资料:行文脉络之精准定位转折结构
来源: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7-06-16 16:35:07
对于片段阅读而言,始终是大部分学生的软肋。一是片段阅读有着极为强烈的人为主观性。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立足的角度不同,对文字的解读层面不一,可能会形成完全迥异的理解思路,最终误选其他答案;二是文字信息量异常庞大。现如今的阅读题目动辄五六行文字是常态,庞杂的文字数量致使学生很难在既定时间之内厘清行文脉络、无法快速定位文章的核心主旨。这种情况,在总分结构表现的尤为突出。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针对没有重点标志词语的总分结构,就句群分类而言如何精准的进行判定:
总分结构,顾名思义,先综述再分述。但是,对于在现行的公职题目,倘若再套用如此老套的界定准则,可能并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从汉语言的角度来谈,所谓总分结构的文章,应该是先引出通篇行文中的那论述的核心话题,继而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借助各种事例对上述的话题进行的全面佐证。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最后的“全面佐证”四个核心字眼。后面所附属的例子,对于总起的观点一定要落实全面诠释。
而在我们的公职考试当中,它经常和强调类结构形成混淆性考察。
举例来说,如果文段先提出论点:我认为人生中最宝贵的品质是真诚和自信,而后文借助两个例子,分别论证真诚和自信的重要性,则属于总分结构。后面的事例对前面的观点,起到了全面证明的作用。
如果文段提出总论点:我认为人生中最宝贵的品质是真诚和自信,而后文通过两个例子,只是单一的强调“真诚”的重要性,则不属于总分结构。对于上文的总观点,后文的事例并非起到了全部支持的作用,只是单向性的强调真诚这一项品质的重要程度。
综上,为了更好的厘清我们的思维脉络,找准方向,还需要把握好每种结构的特征,这样我们对题目的处理才会更加的准确和游刃有余。
例题:黏土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肥沃度差、由多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却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在模拟古代的海水中,黏土会形成水凝胶---由大量可吸收液体的微小空间构成(像海绵一样)。过去几十亿年里,被禁锢在这些空间里的化学物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反应,从而形成了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以及最终生 成活细胞的各种系统。黏土形成的水凝胶可能对上述化学过程起到了禁锢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发育出将活细胞包裹住的细胞膜为止。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黏土富含生命需要的营养物质
B、水凝胶对生化反应的保护作用
C、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
D、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
解析:选择D。此题属于总分结构,文章先提出总体观点,黏土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而后通过模拟古代海水的事例,对上文的主旨进行诠释,所以基本判定为总分结构。对文章第一句的核心观点进行同义转述,选择D。文章开始就提到:黏土看上去是一种肥沃度差的物质,所以可得知不会富含生命需要的营养物质,故排除A;B选项脱离文章主题,排除;C选项属于绝对表述,文章重在强调黏土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地,而C表述的太过于决绝,排除。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