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通网校晨读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来源: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7-11-02 13:42:44
  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整理了最新时政热点、高频常识考点以及优秀申论范文解读,用作晨读资料,考生可收藏学习。


  注:每日晨读由公考通网校(www.chinaexam.org)供稿。


  >>> 点击下载:公考通网校每日晨读电子版本(11.2)


  第一部分 时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考点清单】


  (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2017年10月31日,为进一步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


  第二部分  常识积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亦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2.内因和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两点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②重点论: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打铁先得本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好酒不怕巷子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


  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


  【真题回顾】


  (2008福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规律的客观性


  【解析】A。唯物辩证法又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故正确答案为A。


  (2010黑龙江)张载说:“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


  B.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解析】C。载这句话说的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两方面,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相仇,相仇就是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这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故正确答案为C。


  (2011北京)“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含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解析】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性,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这句话即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规律。故正确答案为A。


  (2008浙江)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人物,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解析】B。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故正确答案为B。


  (2012联考)下列选项中三国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错误的是: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草船借箭──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C.张飞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张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解析】D。本题考查哲学常识。A项对应正确,“士别三日”出自《三国志》,意思是指人离开后不久。全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表达别人已有进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深刻意思。B项对应正确,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C项对应正确,同样是饮酒,利用不当可致“战败弃城”,利用得当则可“战胜得利”,体现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D项对应错误,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许多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所以“望梅止渴”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和度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限度、范围。


  2.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3.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事物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②适度原则:欲速则不达。


  【真题回顾】


  (2013天津)《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解析】A。A项正确,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微小的事物积累到一定阶段,就能变成大的事物,这其中蕴含的哲理便是量变引起质变;B项错误,量变才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项错误,质变和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不能简单地肯定质变优于量变;D项错误,不是题干所蕴含的哲理。故正确答案为A。


  (2017联考)“有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把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构成了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蕴含的道理是:


  A.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B.只要抓住时机,就能实现事物的质变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D.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解析】A。A项正确:每个人的一小步累积起来就是量变,量变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就会引起质变,一小步的积累达到量变引起文明一大步的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A。


  (2012河北)“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对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理解正确的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B。改革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会使人受益,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题干中的两句话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正确答案为B。


  (2014吉林)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成功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有人将这种行为戏称为“自吃幼崽”。这体现的哲理是:


  A.追求真理是无限和反复的过程


  B.事物自身的矛盾具有不平等性


  C.事物的否定性是对自身的否定


  D.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C。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经历的过程恰恰与这一规律的本质完全吻合,真正体现出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特点。换句话说,在哲学史上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发展过程的特点就是否定之否定。具体说来,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具有的规定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题中所说完全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C。


  (2017北京)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就是要缅怀革命先烈不朽功勋,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张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主要是因为:


  A.量变引起质变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解析】B。B项正确:长征精神,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我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我们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正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长征精神”这一意识,属于唯物观的内容;“量变引起质变”属于辩证法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长征精神”这一意识,属于唯物观的内容;“内外因”属于辩证法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长征精神”这一意识,属于唯物观的内容;“联系”属于辩证法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②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常见的哲学谚语】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好事多磨;自古雄才多磨难。


  【真题回顾】


  (2015上海)否定之否定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所达到的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特征是“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而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B.否定之否定规律表面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C.“同则存、易则变”、“求同存异”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


  D.“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就是否定之否定的一种表现


  【解析】C。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经过两次否定所达到的阶段”, 特征是“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说明与出发点一致,对旧事物的扬弃说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符合定义,排除;B项:事物是螺旋式上升的说明达到了更高的阶段,符合定义,排除;C项:“同则存,异则变”、“求同存异”的意思是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都没有否定的过程存在,不符合定义,当选;D项:不断的在再学习与再实践之间是一个不断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每一次再学习和再实践都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符合定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常识积累:江西四大名山


  1.井冈山: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代表性的植物有红豆杉、银杏、半枫荷、白豆杉、伯株树等上千种。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成为江西省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井冈山瓷土矿、稀土矿储量丰富,为两大优势矿种。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2016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井冈山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


  2.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司马迁、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


  3.龙虎山: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4.三清山: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晋代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著名道士葛洪,约在东晋升平年间来到三清山炼丹。


  【真题回顾】


  (2010江西)江西被称为“红色摇篮”,这里有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其中被称为共和国摇篮的是:


  A.南昌


  B.安源


  C.瑞金


  D.井冈山


  【解析】C。江西不仅是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而且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它成为了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知识点: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是井冈山,被誉为“人民军队的摇篮”的是南昌市。


  (2009福建)白居易在登上庐山时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产生诗中景象的原因是:


  A.山地土壤贫瘠,桃树开花较迟


  B.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桃树开花来得迟


  C.山地云雾多,桃树开花来得迟


  D.山地空气稀薄缺氧,桃树开花较迟


  【解析】B。人间四月的芳菲已经尽了,山寺里的桃花却才开始盛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由于山寺海拔高,气温低,桃树开花来得迟了。故正确答案为B。


  (2014山西)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合称道教四大名山。四大名山中属于中国丹霞地貌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青城山


  B.龙虎山


  C.齐云山


  D.武当山


  【解析】B。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本名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63代,历经1900多年。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B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2014上海)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人类共同的遗产做出贡献。下列亚洲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所在国家对应错误的是:


  A.柬埔寨:吴哥窟


  B.中国:三清山


  C.泰国:泰姬陵


  D.尼泊尔:佛祖诞生地毗尼


  【解析】C。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方。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上饶德兴市交界处,为怀玉山脉主峰。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又译泰姬玛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佛祖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兰毗尼专区的鲁番德希县。故正确答案为C。


  第三部分 申论范文


  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停车难是老问题,背后有一系列难题。车位供给总体不足,找车位时间成本过高,老式收费导致漫长等待,(提示:停车难问题)都是很多人的切肤之痛。“解锁”这一难题,有没有好方法?在哈尔滨举办的“2017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高峰论坛”上,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智慧停车”。


  智慧停车并非新概念,2015年就被称作中国智慧停车元年。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提示:智慧停车的目的)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提示:数据引用)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如果有这样一个智能平台,停车是不是能轻松一点?


  这并不只是构想。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这是哈尔滨的考虑。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提示:问题)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提示:对策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小结:作者开篇指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总方向是要有一个政府、企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通过列举停车难问题引出主题--智慧停车。作者解释了智慧停车是什么以及引用数据说明智慧停车目前使用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挑战:泊位的普查与认证、管理短板和共享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如何共享增收的停车费。同时提出对策: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智慧停车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变,也有助于纾解城市交通堵塞,让城市从容。)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