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通网校晨读11.7:乡村振兴战略考点与天文历法
注:每日晨读由公考通网校(www.chinaexam.org)供稿。
>>> 点击下载:公考通网校每日晨读电子版本(11.7)
第一部分 时政
1.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2.2017年11月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2017年12月3日至5日在浙江省乌镇举行。本届大会将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邀请来自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社群和民间团体的互联网领军人物,围绕数字经济、前沿技术、互联网与社会、网络空间治理和交流合作等进行探讨交流。
3.2017年11月6日,“华龙一号”核电项目首台发电机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通过了“型式试验”,全部指标达到和优于设计要求,标志着我国“华龙一号”首台发电机自主研制成功。这是继CAP1400核能汽轮发电机在东方电机成功研制后,我国三代核电设备完全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再次跨越。该发电机的成功研制,为打造“中国核电”品牌、铸就国之重器迈出了坚实的又一步。
4.乡村振兴战略【考点清单】
(1)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4)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5)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6)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5.十九大上党的教育政策【考点清单】
(1)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4)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5)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7)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部分 常识积累:科学成就──天文历法
一、纪时纪年
1.纪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先秦时主要采取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朝皇帝的年号
(3)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近世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1911年)。
2.纪月
(1)和今天一样,用序数──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2)地支纪月法: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或者以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是利用初冬命名十月;“菊月”是用物候代称九月。
(4)其它: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3.纪日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2)干支纪日法:①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②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4.纪时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与子时、三更相对应)、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
二、阴阳
1.公历
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如2000年。
2.农历
农历是中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
──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因为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由太阳的视置决定)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即为初一)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为大月。
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日。
【真题回顾】
(2017联考)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人通常所用的农历并不是纯粹按月相周期排定的立法
B.农历中干支用来编排年号。一个天干搭配一个地支,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更”是古人计时的单位,“三更”指的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D.古代人们根据天干纪时,把一日分为12个时段,成为十二时辰
【解析】A。本题考古代天文历法的相关知识。A项正确,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即并不是纯粹按月相周期排定的历法。B项错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而非选项中“地支在前,天干在后”。C项错误,“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即五个时辰,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三更是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选项中“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为二更。D项错误,古代人们“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是根据天干地支纪时,而仅非选项中的“天干”。故正确答案为A。
(2013四川)下列有关天文方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其外表成橘红色是因为地表被磁铁覆盖
B.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创立的
C.《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方法,它的回归年的长度和现行公历所采用的数值几乎相同
D.国际公认以通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定位为经度180度。也就是世界“时区”的起点
【解析】D。D项错误,本初子午线是0度。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的零度经线,它是为了确定地球经度和全球时刻而采用的标准参考子午线,它不像纬线有自然起点──赤道;A、B、C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2011广东)干支纪年法始于东汉,下列采用了干支纪年法的一项是:
A.贞观之治
B.黄道吉日
C.辛丑条约
D.安史之乱
【解析】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A项,“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B项,所谓“黄道吉日”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推算出来的,并没有采用干支纪年法;C项中的“辛丑”正是指的农历辛丑年,属于干支纪年法;D项,“安史之乱”指的是唐玄宗天宝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安”“史”是姓名,不是纪年法。故正确答案为C。
(2015河北)我国农历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天干地支纪年,2015年是乙未年,2020年时:
A.丙申年
B.甲子年
C.庚子年
D.壬申年
【解析】C。天干地支纪年法的算法如下:每个天干、地支有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按照顺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的天干,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如题目可知,2020年的尾数0对应的天干为“庚”。2020除以12余数为4,4对应的地支为子。那么,2020年则为农历庚子年。本题目只要判断出天干,就可以快速得出正确答案。故正确答案为C。
(2011安徽)在我国民间常用十二生肖进行纪年,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2011年是兔年,那么2050年是:
A.虎年
B.龙年
C.马年
D.狗年
【解析】C。(2050-2011)÷12=3余3,所以是兔年之后的第三个生肖,即马年。故正确答案为C。
(2014广东)今年,农历闰九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历九月有31天
B.农历全年有390天
C.闰九月有28天
D.农历全年有13个月
【解析】D。农历全年有12个月,闰月时另外多一个月,有13个月。农历甲午马年是闰年,共计384天。农历九月有29天。故正确答案为D。
(2015广东)根据干支纪年法,2015年四乙未羊年,那么2020年是:
A.癸丑牛年
B.更丑牛年
C.庚子鼠年
D.壬子鼠年
【解析】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它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由此可知,2015年是乙未羊年,2020年则是庚子鼠年。故正确答案为C。
(2009联考)关于天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农历纪年的闰年一般为383、384或385天
B.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日偏食的时候树荫下的光斑也会缺一块
C.黑洞巨大的引力场使得包括光子在内的任何物质只能逃逸而无法进入
D.北斗七星的勺柄一年四季指北,可据此在夜间辨明方向
【解析】B。A项错误,中国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分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者384天;C项错误,黑洞巨大的引力,光线也无法逃脱;D项错误,北斗星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周期性变动,黄昏时的春季,北斗星的斗柄指东,夏季指南,秋季指西,冬季指北。故正确答案为B。
(2009云南)下面纪年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C.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解析】A。A项的“丁卯”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其他三项均使用当朝皇帝的年号纪年。故正确答案为A。
第三部分 申论范文
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
陆绍阳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提示:事例积累)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提示:事例积累)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提示:事例积累、事例论证)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结:作者根据十九大原文,引出文章的主题──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通过举例子──杭州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和雕版印刷技艺,论证了文化遗产蕴含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只有把文化遗产继承并持续的传递下去,才能使之真正的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