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半月谈第13期_半月谈2018第13期文章汇总

来源: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9-01-15 13:17:52
  点此下载半月谈2018年第13期精选文章汇总(打印版)


  《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学习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务员申论备考非常好的资料。


  下面是网页阅读版:

 

  半月评论


  1  以定力和魄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年中之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外部来看,由美国特朗普政府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呈常态化趋势。中美经贸磋商一度取得成果,但美方反复无常,于6月15日推出针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征税清单,对此中方予以坚决反击。不惟中国,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已引发全球震荡,全球贸易和投资前景均蒙上阴影。与此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纷纷转向,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从内部来看,我国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如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比1~4月回落0.9个百分点。同时资本市场最近出现一定波动,上证综合指数创下25个月新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时间快速下跌,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有所增多;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虚火旺盛,抢房潮再现,引发市场担忧。


  应该说,挑战和考验不小,但悲观大可不必。我国几十年发展都是这样过来,回顾历史,这最多可算一点小风浪。况且,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良好,增长保持韧性。


  实体经济方面,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30日发布数据,6月份我国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5%,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仍高于上半年均值0.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PMI均在50.0%以上的景气区间运行,上半年均值为51.3%,显示制造业总体保持扩张。


  产业结构方面,今年1~5月份,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7%,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4.5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2%,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2.1%。总体上,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升级,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现,经济增长后劲不断增强。


  就业物价方面,今年1月至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万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涨幅与上月相同,保持稳定,符合预期。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总体仍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加之庞大的经济体量、巨额的外汇储备,我国完全有底气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


  谋划下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我们须排除干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的部署,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内外形势变化,宏观政策可以预调微调,增加灵活性,但是大的方向必须坚定,给人稳定的预期。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要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问题,坚决遏制部分领域的投机炒作之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我们要坚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要着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涉企收费,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我们要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改革开放。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所有制壁垒、行政区域壁垒,推动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继续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产权保护政策。要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中央显然对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早有准备,正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地推进一系列既定部署。6月30日,我国公布2018年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与上一版相比,新版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长度从95项大幅降至45项。此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投资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6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开放促进改革,改革激发活力。在新的形势下,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必将决心更大,步子更实,成效更显著。


  半月讲解


  2  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怎么干?


  新时代对外工作如何谋篇布局、再创辉煌?6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践经验,系统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对外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个坚持”:新时代对外工作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这“十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政治保证、历史使命、实践宗旨、理念原则、战略布局、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正确“三观”把握国际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必须勇于从国内国际结合的战略点上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正确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我们要坚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努力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把自己发展好了,给世界带来机遇,也要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五年,对外工作六大重点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5年有一系列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对外工作要以此为坐标,通盘考虑,梯次推进,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


  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实走深、行稳致远,推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要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我们愿与其他大国加强对话、增进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与繁荣。


  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共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要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半月调查


  3  横幅一拉、姿势一摆、照片一拍就完事?  红色教育,让形式主义走开


  到红色景区或纪念场所参观学习的初衷,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汲取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在工作中传递和发扬。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被开发,红色教育效果明显,但也要看到,有一些红色教育走样走偏,不入脑入心,甚至只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形式感。


  走过场屡见不鲜


  华南某省一名基层干部说,在红色旧址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参观,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拍集体照片,合影结束后,部分人就走开了,还有人到周边的街区玩耍逛街。


  “我甚至在朋友圈看到,有些人在井冈山学习,却扮起cosplay。”这名基层干部说,在革命老区学习,并非一定要表现得刻板、严肃,但嘻嘻哈哈肯定不好。


  一名红色景区解说员说,有些单位说是过来学习革命精神,但到了现场以后,却是横幅一拉,党旗一摇,姿势摆好,照片一发,就算“学习”了。


  西南某省一名干部说,因各方面条件限制,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去培训的时间大多相对较短,匆匆一瞥就离开,流于表面,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上海一名公务员表示,有些红色景点在特殊时间节点参观学习的人太多,甚至人挤人,即使想好好学习,事实上也做不到。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华南某市的红色纪念馆门口看到,有单位组织员工前来学习参观,但一半左右在门外空白处的地板上坐着,少部分人用自拍杆自拍,进纪念馆里面参观学习的不多。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参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革命精神,如果仅仅走形式,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浪费资源,在群众中影响也不好。


  内容单调、工作留痕等助推形式主义


  不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形式主义现象之所以出现在红色教育活动中,主要是因为红色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展览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足。


  “课程设置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广西某党员干部表示,每次去参加红色教育,往往都以讲解员的讲解为学习内容,一味地灌输式教学,不生动,互动性也不足,很难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兴趣。


  部分党员表示,一些纪念馆或者红色基地红色资源挖掘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条件较好的纪念馆,会运用主题浮雕、人物场景、油画等艺术手法,呈现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条件一般的纪念馆,里面的展览内容比较简陋,就是一些简单的事迹介绍,再有少许老物件,这很难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一些党员干部反映,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时间往往很紧,还要各种拍照留痕,只能走马观花看一遍,真正记住的内容不多。


  “组织者和学习者认识上都存在偏差,以为反正是去看看,参观参观就行了。” 江苏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曹荣琪认为,现在一些红色教育旅游化倾向明显,组织参观的方式也很粗放,导致学习者“身入”但未“心入”,甚至完全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去。


  好方式要用好形式


  针对自己亲身经历,不少党员干部建议,加强情景教学的应用,逐步让学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把学员当成教学、学习的主体,打破有形课堂,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伊始就全身心进入无形的大课堂,多进行实践性体验,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委组织部干教科科长王亓翔建议,红色教育基地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特色基础上,多开展一些互动性活动,增强学习教育过程的现场感,让学员对当时的处境、人物的心理、生活的细节等,有更切身的体会,更强烈的代入感。


  曹荣琪表示,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参观者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能将学习当作“旅游”,或者当成一种任务,心态要调整。组织者要做好组织安排,把当前的工作融入到教育学习过程,也可以把党课放到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学习效果。


  “出新意、出新招而不是流于形式。”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红色教育是一个比较好的干部思想教育方式,要丰富形式,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让学习者从红色教育中汲取历史营养,把这种精神在工作中继承下去、发扬开来。


  半月世界


  4  四张新名片,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常态化


  近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间贸易摩擦频发,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自身利益受损,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实现其“美国优先”的目标,其贸易政策颇具不确定性与反复性,严重扰乱现有国际经贸秩序,更干扰破坏了与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系。


  7月6日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了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对此,中国给予坚决还击,在同一时间正式实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 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让不少人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前景产生担忧。


  美对华战略焦虑日益上升


  近年来,伴随中国日益发展,美国对华战略焦虑日益上升,主要基于以下方面原因:在经济总量上,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美国的63.2%,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类似,达到美国2/3的水平,被其视作巨大威胁;在贸易方面,中国当前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出口国,还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科技投入方面,中国的研发经费正在快速增长中,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


  美国对华战略焦虑上升本质上是其“零和博弈”思维的体现,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是“竞合”而非“零和”,美方对于新时代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走向的判断并不客观准确。


  首先,在金融领域,未来可能的情景是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存在像美元取代英镑那样人民币独霸天下的可能。


  其次,在军事领域,过去那种大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已不太可能出现。


  另外,在科技领域,全世界范围内,如果仅看某个产业技术领域,则基本上是多强并存局面,在经济全球化如此深入、全球产业链条关系如此紧密的今天,一国完全垄断某个技术领域的现象已很难再现。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常态化趋势


  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中俄列为美国“竞争者”,把“美国优先”定义为“基于美国利益、以结果为导向、有原则的现实主义战略”。中美之间发生的经贸摩擦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而当前,中美间贸易摩擦已经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对此,除了适时反击,还须从各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一是打造对外宣传新名片。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分析看待中美关系,看待开展中美全方位对话、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双方出现战略误解与误判。


  二是打造国际合作新名片。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对外合作中更好地运用国际通用规则,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实际行动回应西方社会对我国的质疑,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平台不断扩大自身朋友圈,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多贸易伙伴的支持。


  三是打造全球治理新名片。在西方国家民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化及多边贸易体系面临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应充分借助G20等平台,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努力将全球多边治理体系建设推上新高度,继续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多元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增强话语权。


  四是打造中美经贸合作新名片。在坚守我国底线的前提下,加强与美国地方政府、企业在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形成与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的新格局。


  基层治理现代化


  5  遇事先闹,一闹就见效?“恐闹症”戳中基层治理软肋


  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他们患了“恐闹症”。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个看似死结的难题,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


  一闹就软?基层常选择息事宁人


  陕西一位交警在执法中曾遭遇过五花八门的闹事行为:例行检查中发现有车辆年检过期,按规定要暂扣车辆,车中老人立马下车往地上一躺,高喊“警察打人了”,引来群众围观,交通堵塞,民警不得已只能放行;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轿车相撞,民警依照交规认定前者应负全责,电动车车主不满,找来家属堵路闹事,一定要交警“给个说法”……


  “有一次,我依法扣留了一辆非法改装载客运营的黑三轮车。车主来到交警队,突然掏出一瓶农药,威胁不还车就喝药。还有人跑上楼去,说敢罚款他就跳楼。”这位交警说,他们没有治安处罚权,处理此类事件必须要派出所配合,为防止出现突发极端事件,常常选择息事宁人。


  西北地区一位乡镇干部说,他们镇上有一位妇女,十几年前丈夫出车祸去世。因对事故责任认定结果不满,她一直上访反映问题。后来,有关部门纠正了原先的处理结果,依法给予其赔偿。至此,事情已得到解决,但她仍不断到镇政府闹事,要求政府为其子安排工作。


  “她经常在镇政府院子里连喊带骂,有时还躺在地上打滚,影响很不好。不得已,我们只能为她儿子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这位乡镇干部坦言,因为上级机关对基层稳定工作有硬性考核,一旦出现越级上访就会被“一票否决”,他们这样做“也属无奈”。


  个别群众正是抓住了基层怕出事、怕事情闹大的心理,将“闹”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地采访时就曾遇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村民的妻子在一起医疗事故中去世,为了不让他闹事,村干部帮他申请成为贫困户,理由是“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负担很重”。


  然而,这位村民亲口告诉记者,他承包了5亩地种植猕猴桃,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在村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当上贫困户之后,怕别人说闲话,他把自己的桑塔纳轿车让给弟弟开。


  因闹事可能尝到甜头,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的“闹事团队”。据媒体报道,2017年,河南南阳警方抓获了一个专业“医闹团伙”。该团伙在南阳多地主动介入纠纷、暴力讨债、充当“医闹”,为攫取非法经济利益,甚至聚众冲击党委政府、围攻公安机关,殴打执法人员。


  不闹没人管?少数干部“一推二拖”惹不满


  采访中,也有群众反映,有时候闹也是无奈之举。少数基层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冷作为,漠视群众利益,老百姓通过正常渠道反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只能用“闹”来引起重视。


  贵阳某小区和另一片居民区交界处有一小块空地,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有人在空地上打陀螺,附近居民不堪其扰。“国家对居民住宅区噪音分贝数有明确规定,小区业主测得的噪音分贝数远远超标。我们小区都是30多层的高层住宅,挥鞭声特别刺耳,窗子都不敢开。”小区业主李宏(化名)说。


  李宏和一些业主不断向区委书记、区长信箱及贵阳城管“百姓拍”APP、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城管部门的文字和电话回复均为:一是取缔缺乏有效法律依据支撑;二是打陀螺者均为老年人,劝解时情绪激动,担心出现危险。协商的结果是“晚上9点之前可以打”。


  正规渠道投诉了3个多月都解决不了问题,几十名小区业主在去年2月和打陀螺者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经过派出所、居委会等出面协商,噪音扰民问题才得到解决。“我们都是想通过正规渠道解决的,也尝试了很久。但最终发现,闹才能解决问题。”李宏无奈表示。


  受访基层干部坦承,随着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遇事先闹”现象已大为减少。当利益受到侵害时,绝大多数群众还是会首先通过合法渠道反映。但少数干部遇事“一推二拖”,群众只能借助非常手段促进问题解决。


  西部一农业大县干部就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多年前,当地一对姐妹发生纠纷,姐姐家的果树被妹妹砍掉,事发后妹妹跑到外省失去联系。姐姐到县法院起诉,但因年代久远,调查取证较难,且担心难以执行影响考核,法院一直拖着不予立案。此后,这位姐姐就经常到政府闹事。为安抚其情绪,镇政府逢年过节就为她赠送一些慰问品,但此举显然“治标不治本”。


  依法治国,良性互动机制待建立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当前对基层的考核体系中,过于强调矛盾不上交、稳定压倒一切,导致在个别地方,“任期不出问题、花钱买平安”成为部分领导的维稳招数。有的群众摸清楚地方政府求稳怕乱的心态,遇事就闹,往往是闹得越大,获利越大,由此出现“个人闹、合伙闹、集群闹”等趋势。


  一些无理取闹的非法行为被一再姑息纵容,也提供了坏的示范效应。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梅志罡说,如今,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但过去一段时期形成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流行病”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有的地方对稳定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少数干部在面对棘手问题时更倾向于“灭火”,助长了遇事先闹的歪风。


  一位受访基层干部表示,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缺乏担当,一怕出事、二怕担责、三怕丢官帽。一遇到群众闹事就层层批转下去,看似解决问题,实则也将责任一推了之。实际上,基层政府权力有限,有些问题在其职权范围内往往难以解决,形成“死循环”。


  竹立家说,破解“不闹没人理睬,不闹石沉大海;闹就有领导重视,闹就有额外收益”的社会治理困局,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冷作为的基层领导干部的问责力度,疏通群众问题反映、处置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依法处置”刚性约束。


  “应当明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完善基层考核制度,对因干部不作为而引发的群众不满,应对涉事干部严肃问责,但对诉求不合理不合法、违法违规闹事者,则要敢于‘亮剑’、提高其违法成本,追究闹事者的法律责任,避免形成示范效应。”陕西延安一位有多年乡镇工作经验的干部建议。


  “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群众,都应将自身行为置于法治轨道之中。随着制度的完善,官员和民众互动应依法依规,大家都有自己的行为边界,进而形成良性互动。”梅志罡说。


  教育改革进行时


  6  真没想到,培训班还是这么火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各地陆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5月9日起,教育部等多部委派出7个督查组赴多省份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督查。


  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面对一波接一波的重拳治理,一些深谙家长心理和市场规则的培训机构见招拆招,不仅生意依旧火爆,甚至学费还纷纷上涨。


  学生多了,课时费涨了


  最近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武汉市民周女士就会在一个知名培训机构的APP上刷刷刷,看看心仪老师的暑期班有没有空名额。周女士无奈地说:“5月16日孩子参加完入学诊断后,就要报暑期班,可是前两期早就没有了,现在想看看8月份的第三期还有没有。真没想到,培训班还是这么火。”


  早在暑期到来之前1个多月,上海一些培训机构就已推出暑、秋培训课程,有的知名机构甚至因为学生比预期多太多,在第一轮报名满员后,目前正着手准备增加班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地处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的鹏程教育中心大厦内,领路教育、学而思、龙门尚学、轻松国文等十几家培训机构在此扎堆。半月谈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每间教室都坐满了学生,墙上贴的课程表排得满满的。


  与红红火火的市场相对应的是,课时费涨了,平均涨幅在20~50元不等。在武汉一个教育论坛的家长群里,有家长反映,一家全国知名培训机构初中课程从每节160元涨到每节200元,“我给孩子报了暑秋两季的课程,交了1万多元”。而一家本地英语培训机构一节课则从150元涨到170元,且须30节课起报。


  在沈阳,“禁补令”发布后,培训机构里已难觅在职教师身影,而一些“小饭桌”摇身一变成了新课预习班,老师就是之前那些带着写作业的辅导老师,或者兼职大学生。“预习班的老师也可以上门走穴,到学生家里进行一对一教学。以前的价码多是100元一节课,现在已经涨到150元一节课。”家长李女士说。


  依然是小升初“有效筹码”


  “禁补令”下,培训机构的生意为何还能依旧火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对一系列新政见招拆招,如把公开的奥数比赛变成机构内部的所谓“综合诊断”“综合能力测评”等,而这些测评依然是小升初的“有效筹码”。


  4月初,一家全国知名培训机构在武汉的9个校区,同时组织了一场针对六年级学生规模浩大的综合诊断。这场综合诊断从14:00持续到17:20,不少家长提着盒饭和点心,为考试间隙的学生快速补充能量,希望孩子能拿到好名次。


  一些小升初家长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还在担心今年没有奥数杯赛,拿什么证明孩子实力?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拔优秀学生?现在,多家大型教培机构组织学员进行的“综合能力测评”,覆盖语数外三个学科。“这些大型测试,如果排名靠前,也可以作为‘有效筹码’。”


  “不少知名民办初中自主招生简章里都有一项叫‘查看其他相关资料’,这里面大有文章。”武汉家长张女士称,她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起参加数学培优,每学期都要参加资优生测试决定能上什么层次的班,竞赛A班生相当于全市奥数尖子生。


  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即便奥数杯赛取消了,没有相关奖证可以出具,但只要有证明你是出自这个班的学生,哪怕只有听课证,都可以作为“其他相关资料”在优质民办初中自主招生中成为“香饽饽”,家长怎么可能不动心?


  要“禁补”更需“健身”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说,培训市场始终热度不减,一方面在于应试教育的病灶未除,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家长的“着急式教育”:看着别家孩子在补习,认为自己孩子如果不照样做就会落后。


  国家督学杨国顺认为,一些培训机构片面强化分数论,推波助澜了三大症状:一是加剧了家长及学生盲目择校的焦虑症;二是加剧了学生难以承受过重课外负担的迷茫症;三是加剧了社会对学校教育不解甚至误解产生的恐慌症。


  鞍山一中教务科长李强胜等专家认为,“禁补令”落实的关键在于优质教育的均衡、评价体系的多元。他们建议,教育部门严格监管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全过程,力争做到公开透明,同时应严查举行内部测试的民办教育机构,严查“超纲教学”“提前教学”。


  7  教育公平不能止于摇号


  幼升小、小升初报名季,有两则新闻让人唏嘘:重庆市300多名家长蹲守在一所著名小学门口,提前10天彻夜排队给孩子报名;西安市举行民办学校初中招生电脑随机派位工作,摇上的孩子可以直接报名,其余的则需等待面谈筛选入学。


  前一则新闻让人感慨名校“一位难求”、适龄儿童入学之艰;后一则新闻则在提醒人们,通过“摇号”报名上学渐成常态。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比起靠购买学区房或排长队交赞助费,摇号入学无疑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诞生的相对公平的办法。毕竟在摇号之前,结果未知,所有的孩子都有希望。在程序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每个学龄儿童都有机会以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但摇号入学显然无法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从拼资产到拼运气,摇号虽然打破了以往的不公平,却也造成没摇中的学生如何上好学的新问题。热闹紧张刺激的摇号过后,入学难的“皮球”实际上还是被踢回到家长脚下。


  近年来,类似的摇号现象并不鲜见。道路拥挤不堪,买车开始摇号;房源供不应求,买房也要摇号;名校学位紧张,入学报名也加入了摇号大军……不难看出,摇号的根源是公共服务资源短缺。


  而眼下在许多城市出现的报名扎堆、学位紧张,正反映出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严重问题。孩子学有所成是全天下家长共同的心愿,让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学校就成了达成心愿的条件之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对优质教育的向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作为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责无旁贷。仅靠摇号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如果将采用摇号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和方法、简单地一摇了之,相关政府部门就有渎职懒政、消极作为之嫌。


  教育公平不能止于摇号。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关键在于加大教育投入,配足配优义务教育资源,确保学位供给,不要人为制造稀缺。各地政府必须算好教育这本民生账,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时政·财经


  8  大数据再造社会诚信之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借助科技手段,过去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信用,正变得直观、可感,并且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时刻捍卫着“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价值信条。


  大数据助力信用画像


  李洪勋是贵阳市白云区七彩湖小区业委会主任,热心公益的他被评为五星级诚信居民,在银行办事、医院看病、子女上学等53个事项上可享受“特殊”便利,“诚信天下”手机APP就是通行证。


  打开软件,除了李洪勋的诚信总分数,其个人信用记录也一目了然:多次助人为乐,获评道德模范、年度先进个人;信息采集时间、采集单位、评分标准也都有明晰记录。


  原来,白云区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搭建了“诚信天下”云平台,归集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产生的动态数据,目前已为当地18岁以上居民全部建立了个人电子信用档案。


  “每个人的基础分是100分,如果居民做了好事、社会信用好,系统就会为他加分。反之,就会扣分。”白云区诚信办主任杜晓峰表示,通过建立分析模型精准画像,诚不诚信,大数据说了算。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其他城市,诸如此类的探索也正风起云涌。福州“茉莉分”、杭州“惠信分”、苏州“桂花分”,用基于大数据的分数记录市民信用情况成为一种时尚。免押金借书、乘公交打折、办贷款优惠……守信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云端发力,联合惩戒治“失信”


  长期以来,不守信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为增加失信成本,我国有关部门对失信者依法实施限制购买机票等90多条限制措施,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受访行业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过去不守信用的“老赖”过得好,老实守信的人反而很苦。要扭转这种怪现象,必须改进工作方法,尤其要解决执行难问题。过去找人查物,靠“两个法官一台车四处找”,如今大数据技术将彻底改变这一工作方式。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逐步建成了覆盖基层法院的执行网络查控平台,通过与人民银行、公安部等联网与数据共享,实现对老赖行踪和财产的即时查询。法官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冻结甚至扣划老赖存款,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


  在贵阳市,去年9月,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云平台正式上线。负责研发平台的运时数据贵阳公司常务副总崔秀中介绍,通过该平台,36家市直部门可以实现对失信人黑名单的物理拦截和平台化监督管理,避免“老赖”漏网。


  探索步入“深水区”,未来任重道远


  “迟早要和个人隐私起冲突”“没有统一标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都在抢着做,但又找不到谁来做”……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大数据介入个人信用建设目前仍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举措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还任重道远。


  为配合试点探索,不少地方出台了信用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但由于缺乏上位法支撑,落地效果不尽如人意。杜晓峰等提出,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改变目前信用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在个人征信领域,数据质量不高、个人隐私保护不足以及信息孤岛等问题一直存在。崔秀中建议,应继续强化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归集目录和指标体系。尤其要重点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向社会开放,哪些信息可以向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以及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建设主体不明确也是一大问题。发改局、诚信办、信用领导小组……梳理个人信用建设的主抓单位,各地不尽相同。一些干部认为,应设立专门的征信管理局,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同时要继续大力培育信用服务行业,真正构建起更为立体、全面的个人征信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科技·文化


  9  老故事敌不过洋案例?家风建设岂能纸上写写、嘴上说说!


  “家风好,家道兴盛;家风差,贻害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弘扬优良家风已成社会共识,不少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专门措施。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家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方以纸上写写、嘴上说说的“虚活”为主,效果甚微。


  老故事敌不过洋案例?


  “原来我教儿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听不进去,现在他却拿日本的案例教我。”曾纪强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金砂乡的好家风典型人物,他谈起儿子大赞日本社会风气好,房子没有防盗网也很少有人偷东西时,十分感慨。


  采访中,许多基层家风模范认为,在家风建设时,我国多是以谈理念等传统方式方法为主,而国外则融入许多流行文化元素来讲故事。“我国一些时代楷模故事讲述方法比较陈旧,在年轻人心中站不住脚。”


  在过去,唱戏、说书、私塾都起到家风教育的作用,甚至穷乡僻壤都能受到熏染,但如今一些地方的家风家训因为缺少载体,传承无所附着,总感到有劲儿没处使。


  让好家风看得见、学得着


  针对当前家风建设中的难题,自2016年起,福建多部门、多地区以党员干部好家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跳出“搞几次活动,做几次宣讲”的旧模式,把家风建设落在实处。


  如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好家风典型领跑活动;邀请各类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代表,成立好家风宣讲队;深入挖掘本地古今名人家规家训,从中汲取“养料”等。


  “身边的典型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对外出务工的人而言,族规祖训更易入心。”漳州市纪委宣传部部长林蓉说,当前漳州市各县已收集本土家规家训200多个,整理成群众可学、爱学的读本,一些乡镇还把好的家风家训编入当地的乡土教材。


  此外,福建建设了众多覆盖广、可持续的家风教育基地,为家风建设提供稳定载体。半月谈记者在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家风堂看到,这里用文图、影音资料、3D场景等方式全面展现具备闽南特色的家风故事。


  不能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


  受访人士反映,家风建设容易流于形式,要取得实效,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专家建议,进一步将党员干部好家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党风促政风,政风带民风的良性循环。可在条件成熟的部门和地区,将家风作为考察党员干部的一项常规内容,如在党员干部评议、述职述廉等环节上增加家风选项。


  此外,家风建设可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家风家训基地的影响。如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梅洋村不仅把历史名人江春霖的故居建成家风家训馆,打造成美丽乡村旅游线路的一个景点,还把江春霖为官“光明磊落,不媚流俗”的故事印在茶叶包上,让游客把家风家训带回家。

 

生态·健康


  10  破解垃圾围村知易行难?


  “按照每人每天产生1斤垃圾算,一个1500人的村子,每周垃圾产生量就有5吨多,如果没有集中的处理和运输,一个星期就能把村头堆满了。”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办武装部部长魏忠涛说。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各种原因,农村的垃圾处理还是基层治理的痛点。


  “积分换商品”的“垃圾银行”


  家住秦岭山脚下的王雪最近每天早上都去检查村里各家的垃圾分类做得怎样。她是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翁家寨村去年实施垃圾分类后新雇佣的扫码员,工作就是督促各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现在的翁家寨村已经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垃圾银行。村里每户都有自己的垃圾银行账户和二维码,每天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垃圾分类放在门口的双色垃圾桶里,可回收和有害的垃圾放到村里的回收箱里,并分别贴上二维码。分类好的垃圾按照统一的标准转换成积分,存在垃圾银行存折里,村民凭借自家的存折和二维码,就能去村里指定的超市里换日用商品。


  不可腐烂的垃圾会粉碎后拉到填埋场统一填埋。可腐烂的垃圾由保洁员运送到村里新建的智能高效防臭堆肥房,再生为有机肥,供农民免费使用。滦镇街道办工作人员弋红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翁家寨村的垃圾减量已经达到70%。


  截至2018年6月20日,长安区处理可回收垃圾23639立方米左右,处理可腐烂垃圾625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垃圾不出村减量化50%以上,其中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8.3%。


  像这样“互联网+家庭分类+回收利用+超市兑换”的垃圾银行,在高陵区的何村、上院村等多地进行了试点。走在这些“样板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地上连一根烟头也很难找到。


  “老样子”的农村依然普遍


  “我们村现在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但周边的村子还是老样子。”何村村民马亚丽说。


  在距西安市唯一运营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不足百米的江村,半月谈记者看到垃圾被随意倒在村边的一个沟里。这样的场景,半月谈记者在陕北以及山西南部多个村庄都看到过,甚至有些村子连统一的垃圾桶也没有,村民家里的垃圾都是随处倾倒,之后就地掩埋或者直接烧掉。


  长安区三府衙村党支部书记梁林华告诉半月谈记者:“周边每个村子都有垃圾箱,但村民还是习惯在自家地里倒。”翁家寨的基层管理人员也表示,在近一年的试点工作中,最难开展的工作之一就是培养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制约垃圾回收分类的一大梗阻。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是村收集—街办(镇)转运—区(县)处理的三级管理机制,但西安一个管辖10多个行政村的乡镇,一般只有1~3台垃圾转运车,经常会拉不过来,积攒的垃圾就成了污染源。也有村民反映,一些村子目前只给每户配备了垃圾桶,后续的设备没有建成,垃圾分类后又混在一起拉走,时间一长,村民也没有了分类的动力。


  长安区城市管理局农村环境卫生科干部郭鑫泉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建成一个日处理100吨、覆盖两个半街道的固定式垃圾压缩站,大概需要1100万。由于经费紧张,长安区25个街道只有3个垃圾压缩站,其他的只能建临时压缩站应急。


  “样板村”如何推广复制


  目前,国内已出现小规模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一体化处理模式等农村垃圾处理的新技术、新模式,但如何将类似长安区的翁家寨、高陵的何村这些“样板村”的模式,复制到其他村庄?


  首先是要提高村民垃圾收集和分类意识。长安区子午街道办副主任王范蔷告诉半月谈记者,王庄在推行垃圾银行的过程中,在宣传这块下了大功夫。“组织‘小手拉大手’、文艺演出、有奖竞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干巴巴发宣传彩页有效得多。”


  同时,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激发村民自觉分类的积极性。王庄垃圾银行合作的广良超市老板李广良说:“100积分换1块钱,有村民存折里积分都能折算上千块钱。”


  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为农村垃圾分类回收提供资金支持。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长安区与高陵区都是引入PPP模式,分别与西安御湖生态科技和陕西明堂环卫合作,由企业负责建设堆肥房等技术设施,政府下拨资金配备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乡镇承担日常的运营费用。“还是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上来,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乡村振兴了,垃圾分类才能做得好。”郭鑫泉说。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